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“含量高”的路上寻初心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“含量高”的路上寻初心
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在这条英雄“含量高”的路上寻初心新华社合肥(héféi)6月26日电 题:在这条英雄“含量高”的路上(lùshàng)寻初心
“英雄在我们身边(shēnbiān)。”步入(bùrù)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淠河东路,墙上的一条标语映入眼帘,一群慕名而来的年轻党员簇拥着70岁的老党员陈相珍,听他(tā)讲述寻常巷陌的不寻常经历。
位于(wèiyú)闹市区的这条路不足900米,却云集了1500多户“光荣之家”,800多人(duōrén)获全国各类(gèlèi)荣誉称号,500多名党员被授予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
淠河东路街景(受访对象(duìxiàng)提供)
“这条路两边居住着(zhe)400多位从青海221基地隐姓埋名归来的国之功臣,3000余位参与过中国预警机研究(yánjiū)的科技尖兵,还有70多位在抗美援朝等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老战士,40多位驰援武汉的抗疫勇士,我也居住在这里。”陈相珍自豪地对大家说,这里被市民(shìmín)们誉为(yùwéi)“英雄含量(hánliàng)最高的街道”。
军人出身的(de)陈相珍,退休后一直致力(zhìlì)挖掘淠河东路的红色故事。查资料、阅档案、一户户走访考证……如今,这条路上英雄的照片、手稿(shǒugǎo)、勋章等,已填满了家里的红色木箱。
他从红箱子里小心翼翼(xiǎoxīnyìyì)地拿出牛皮纸袋子,每个袋子里都装着一位英雄的红色(hóngsè)过往:
“这是抗美援朝老(lǎo)英雄们前几年的合影,这是屡立战功的战斗英雄,这是全国(quánguó)劳动模范……”
陈相珍整理红木箱内的资料。(受访(shòufǎng)对象提供)
多年来,红木箱成了一个移动的“红色博物馆”。陈相珍带着它走进校园、社区,向(xiàng)不同群体口述英雄(yīngxióng)故事。
更多人走到(dào)一起来了,淠河东路所在的(de)五里墩街道组建了以“30后”老英模、陈相珍等“50后”老战士及“90后”新生代、“10后”少先队员为主的“四代人先锋宣讲团”,将(jiāng)英雄路的“招牌(zhāopái)”越擦越亮。
沿着淠河东路走,经过繁华里小区,不时有参观者走入居民楼。2021年,五里(wǔlǐ)墩街道青阳路社区把这里的办公室场所改建成红色口述(kǒushù)史馆,淠河东路上(shàng)的不少(bùshǎo)英雄故事悉数入馆上墙,并以数字技术呈现。
仅去年一年,红色口述史馆迎来70余场2000余人次参观,“其中既有(jìyǒu)参加主题党日的(de)党员,也有不少周边的群众。”青阳路社区工作站副站长王康(wángkāng)说。
“我们的社区(shèqū)工作者,新入职的任务之一就是寻访(xúnfǎng)一位老英雄,讲好一个红色故事。”青阳路社区工作站站长柏雪说,很多年轻人也在这样的寻访中找准了从事(cóngshì)社区工作的初心。
在不远处的团安新村小区,从青海221基地搬迁而来的人们在此(cǐ)居住(jūzhù),居民楼间“藏”着中核221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纪念馆的合肥馆。去年,一抔取自青海金银滩(jīnyíntān)的沙土被放到(fàngdào)陈列柜,说明上深情地写道:“永远不能忘却的那片热土。”
纪念馆内陈列着青海金银滩(jīnyíntān)的沙土。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
这些馆和(hé)这条路,共同构筑起老百姓家门口的红色地标。“哪怕路边闲坐聊天的老人,都(dōu)可能有一段英雄过往。”街边(jiēbiān)一位散步的居民告诉记者,很多故事和红色精神都是在这样(zhèyàng)的口耳相传、耳濡目染中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“淠河东路的(de)英雄群体是我们城市璀璨的星辰。”柏雪说,英雄路显现出红色教育的魅力,成为滋养初心、汲取力量的一泓清泉(qīngquán)。
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把(bǎ)英雄路的故事继续挖下去,讲下去。”6月24日下午,陈相珍又一次在红色口述史馆里(guǎnlǐ)讲起英雄故事。
6月24日(rì)下午,陈相珍在红色口述史馆宣讲。(受访对象提供)
随着夕阳西下,英雄路的(de)树影越拉越(yuèlāyuè)长,将散步的老人与放学的孩童融进同一幅画卷,这条被岁月浸润的街道(jiēdào)显露着它最珍贵的质地——那些深藏在小区展馆、街头巷尾的精神密码(mìmǎ),正在时光流转中,默默点亮一座城市的初心。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(bàoliào)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(liánxì)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新华社合肥(héféi)6月26日电 题:在这条英雄“含量高”的路上(lùshàng)寻初心
“英雄在我们身边(shēnbiān)。”步入(bùrù)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的淠河东路,墙上的一条标语映入眼帘,一群慕名而来的年轻党员簇拥着70岁的老党员陈相珍,听他(tā)讲述寻常巷陌的不寻常经历。
位于(wèiyú)闹市区的这条路不足900米,却云集了1500多户“光荣之家”,800多人(duōrén)获全国各类(gèlèi)荣誉称号,500多名党员被授予“光荣在党50年”纪念章。
淠河东路街景(受访对象(duìxiàng)提供)
“这条路两边居住着(zhe)400多位从青海221基地隐姓埋名归来的国之功臣,3000余位参与过中国预警机研究(yánjiū)的科技尖兵,还有70多位在抗美援朝等战争中功勋卓著的老战士,40多位驰援武汉的抗疫勇士,我也居住在这里。”陈相珍自豪地对大家说,这里被市民(shìmín)们誉为(yùwéi)“英雄含量(hánliàng)最高的街道”。
军人出身的(de)陈相珍,退休后一直致力(zhìlì)挖掘淠河东路的红色故事。查资料、阅档案、一户户走访考证……如今,这条路上英雄的照片、手稿(shǒugǎo)、勋章等,已填满了家里的红色木箱。
他从红箱子里小心翼翼(xiǎoxīnyìyì)地拿出牛皮纸袋子,每个袋子里都装着一位英雄的红色(hóngsè)过往:
“这是抗美援朝老(lǎo)英雄们前几年的合影,这是屡立战功的战斗英雄,这是全国(quánguó)劳动模范……”
陈相珍整理红木箱内的资料。(受访(shòufǎng)对象提供)
多年来,红木箱成了一个移动的“红色博物馆”。陈相珍带着它走进校园、社区,向(xiàng)不同群体口述英雄(yīngxióng)故事。
更多人走到(dào)一起来了,淠河东路所在的(de)五里墩街道组建了以“30后”老英模、陈相珍等“50后”老战士及“90后”新生代、“10后”少先队员为主的“四代人先锋宣讲团”,将(jiāng)英雄路的“招牌(zhāopái)”越擦越亮。
沿着淠河东路走,经过繁华里小区,不时有参观者走入居民楼。2021年,五里(wǔlǐ)墩街道青阳路社区把这里的办公室场所改建成红色口述(kǒushù)史馆,淠河东路上(shàng)的不少(bùshǎo)英雄故事悉数入馆上墙,并以数字技术呈现。
仅去年一年,红色口述史馆迎来70余场2000余人次参观,“其中既有(jìyǒu)参加主题党日的(de)党员,也有不少周边的群众。”青阳路社区工作站副站长王康(wángkāng)说。
“我们的社区(shèqū)工作者,新入职的任务之一就是寻访(xúnfǎng)一位老英雄,讲好一个红色故事。”青阳路社区工作站站长柏雪说,很多年轻人也在这样的寻访中找准了从事(cóngshì)社区工作的初心。
在不远处的团安新村小区,从青海221基地搬迁而来的人们在此(cǐ)居住(jūzhù),居民楼间“藏”着中核221“两弹一星”精神纪念馆的合肥馆。去年,一抔取自青海金银滩(jīnyíntān)的沙土被放到(fàngdào)陈列柜,说明上深情地写道:“永远不能忘却的那片热土。”
纪念馆内陈列着青海金银滩(jīnyíntān)的沙土。新华社记者 陈诺 摄
这些馆和(hé)这条路,共同构筑起老百姓家门口的红色地标。“哪怕路边闲坐聊天的老人,都(dōu)可能有一段英雄过往。”街边(jiēbiān)一位散步的居民告诉记者,很多故事和红色精神都是在这样(zhèyàng)的口耳相传、耳濡目染中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“淠河东路的(de)英雄群体是我们城市璀璨的星辰。”柏雪说,英雄路显现出红色教育的魅力,成为滋养初心、汲取力量的一泓清泉(qīngquán)。
“只要身体允许,我会把(bǎ)英雄路的故事继续挖下去,讲下去。”6月24日下午,陈相珍又一次在红色口述史馆里(guǎnlǐ)讲起英雄故事。
6月24日(rì)下午,陈相珍在红色口述史馆宣讲。(受访对象提供)
随着夕阳西下,英雄路的(de)树影越拉越(yuèlāyuè)长,将散步的老人与放学的孩童融进同一幅画卷,这条被岁月浸润的街道(jiēdào)显露着它最珍贵的质地——那些深藏在小区展馆、街头巷尾的精神密码(mìmǎ),正在时光流转中,默默点亮一座城市的初心。
更多精彩资讯(zīxùn)请在应用市场下载“央广网”客户端。欢迎提供新闻线索,24小时(xiǎoshí)报料(bàoliào)热线400-800-0088;消费者(xiāofèizhě)也可通过央广网“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”线上投诉。版权声明: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。转载请联系(liánxì):cnrbanquan@cnr.cn,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。
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